中国大地上,690多座城市星罗棋布,9.4亿人生活在城镇,一座座城市托举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7%大关后,被时间冲刷洗礼的城市不可避免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如何让城市向“新”而行?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围绕城市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要求,强调要高质量推动城市更新,统筹实施民生、安全和发展工程。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是完整而清晰地勾勒出城市更新的“路线图”。
从老旧的巷弄里飘出咖啡香,到工业遗址上崛起文创园区,还有那曾经的脏乱差街区变成了网红打卡地……成都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开展城市更新,在老旧街区改造利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传承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持续推进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全方位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这些城市更新工作有什么经验?对未来还有哪些启示?
即日起,红星新闻-成都发布推出“欣欣向蓉·城市更新记”系列报道,深入城市更新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现场,探访融入城市肌理的创新实践,探寻如何用城市更新的“魔法”,不仅让低效用地“活”起来,更让新兴产业“火”起来,让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市民群众的成都“密码”。
中国大地上,690多座城市星罗棋布,9.4亿人生活在城镇,一座座城市托举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7%大关后,被时间冲刷洗礼的城市不可避免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展开剩余79%如何让城市向“新”而行?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围绕城市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要求,强调要高质量推动城市更新,统筹实施民生、安全和发展工程。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是完整而清晰地勾勒出城市更新的“路线图”。
从老旧的巷弄里飘出咖啡香,到工业遗址上崛起文创园区,还有那曾经的脏乱差街区变成了网红打卡地……成都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开展城市更新,在老旧街区改造利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传承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持续推进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全方位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这些城市更新工作有什么经验?对未来还有哪些启示?
即日起,红星新闻-成都发布推出“欣欣向蓉·城市更新记”系列报道,深入城市更新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现场,探访融入城市肌理的创新实践,探寻如何用城市更新的“魔法”,不仅让低效用地“活”起来,更让新兴产业“火”起来,让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市民群众的成都“密码”。
今日关注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以下简称东郊记忆)。
▲东郊记忆 图据视觉中国
10月3日上午10点,东郊记忆的中央大道上已经“长”满了年轻的潮人。从广东远道而来的刘宇与江苏的朋友相约在此打卡:“抖音上说在这里拍照,最出片了。”
由旧厂房改造的Oldspeak Factory咖啡馆内,主理人阿布忙得不可开交,正是被红砖墙体、钢筋结构、斑驳墙壁交织出的独特工业风格吸引,于是便有了这家店,如今已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消费打卡点。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这样的场景在东郊记忆处处可见,融合了潮流、艺术、音乐、展览等元素的潮流嘉年华活动轮番上演,工业遗址的空间特色与潮流元素的创意融合,让整个东郊记忆变身时尚秀场,精彩满格、人气爆棚,俨然成都潮流“新C位”的姿态,成为无数个“刘宇”来成都的又一个理由。这座由老厂房蜕变而来的艺术园区,也用数据证明了其作为城市文旅新地标的超凡魅力——10月1日—8日,东郊记忆接待总客流超80万人次,连续4天单日客流突破12万人次,其中中青年游客占比超80%。
从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厂址到城市潮流消费新场景,老厂房“逆袭”为城市秀场的秘诀里,也藏着成都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的创新探索经验。
老厂房何以生长出新生态?
走进东郊记忆,南大门红墙样式的花箱、红色的灯杆、新潮的艺术装置、滑板区、咖啡店、光影秀等彰显不同时代特征的场景,复古工业和时尚潮流融合的风格,也在诉说着东郊记忆的“前世今生”。
东郊记忆前身是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随着成都产业结构调整,红光电子管厂于本世纪初搬迁,这里面临转型挑战。
▲2012年的东郊记忆 图据图虫创意
2009年,成都市政府决定将其保留为工业文明遗址,交由成都传媒集团保护性开发。2011年,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正式开园,这是东郊记忆从工业厂区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首次转型。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园区面临着零售业态单一、消费场景缺乏、人气低迷等挑战。
改变始于2021年7月,东郊记忆启动了全面提档升级。
成都传媒集团从优化布局、活化业态及重塑品牌三方面着力,将园区从办公业态升级为消费场景,以年轻人为消费主力,定位为国际时尚产业园,“修旧如旧,旧房新用”成为园区改造的核心理念。同时,引入文创园区专业运营商成都东方正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整体运营东郊记忆,携手找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赢的平衡点,共同推动园区整体转型升级,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精准定位、国潮力、原创力和年轻力的生态共创,是东郊记忆从工业遗址化身为时尚地标的焕新密码。
密码之中,旧与新,缺一不可。东郊记忆的建设保留了工业遗址肌理,并对其进行有机更新。漫步其中,红色的砖墙与灰黑的管道仍保持着工业景观,但旧车间已被改造成西餐厅。绿皮火车车厢里装进了咖啡馆,曾经荒废的办公楼里住进了街舞教室,也住进了艺术展览。
▲2025年10月3日,成都东郊记忆“火车头市集”人流如织 杨译焮 摄
再说业态,摒弃了传统商圈的格局,东郊记忆不执着于“大牌”,而是探索国风国潮业态及主理人商业的共创模式,累计引入首店超80家,其中大部分是成都本土品牌,超过5000名年轻人在园区就业创业。再加上音乐现场、戏剧表演、艺术展览、时尚市集……首展、首演、首秀、首店纷纷落地。来东郊记忆,很难不玩出新意。
“泼天”流量中如何拿捏“长红命脉”?
东郊记忆的“人气”有多旺?将这个问题抛给deepseek,在答案中总会出现这样一组数据:意大利时尚品牌Brandy Melville西南首店开业当日,到店客流突破4万人,首日销售额超200万元,超过北京、上海门店;浪美术馆(中国内地首馆)开馆近1年时间,参观游客达40万人次;沉浸式汉文化餐秀“蜀宴赋”每天推出的表演秀上座率达90%……
人气爆棚,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就更为具象化。10月1日当日,除了各个商家用出其不意的点子造氛围,园区的潮流嘉年华活动更是让这里活力翻倍——园区联动圆周率室内乐团,在园区公共音乐舞台开启“国庆特别场”“中秋特别场”演奏;音乐巴士驶入园区与游客开启音乐互动;一系列展览、演出更是重磅袭来……
▲2025年10月3日,东郊记忆的街头音乐表演 杨译焮 摄
“顶流”东郊记忆“火”上加“火”,迎来假期首波高潮。这样的场景,让时隔两年再次前来的游客赵先生有点诧异:老厂房已有年岁,但为什么这里却越来越“火”了?事实上,就一个产业园区来说,大多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尤其是在消费潮流的冲击之下,在商业模式的变迁之间,在消费人群喜新厌旧的强大“惯性”面前,超越周期地保持一座园区的发展活力是一道难题——东郊记忆是如何做到长久留住这“泼天的富贵”的?
“业态的多元化与场景化”是东郊记忆鲜明的标签。从单一生产到多元融合,新业态激活空间价值,东郊记忆的“火车头市集”,完美诠释了工业遗址活化的“成都城市更新思路”。这里在假期热度高涨,却并非仅靠复古工业风的视觉吸引,更关键的还在于实现了历史肌理与现代需求的平衡。比如,2米高的复古电视装置、身着工装服的摊主等细节,还原了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氛围,满足了游客对差异化体验的追求;而慕尼黑啤酒节与四川非遗的跨界、跳海酒馆的微醺社群活动等,则注入了年轻人喜爱的“潮流元素”。“95后”游客小陈的心声就很有代表性——“没想到能在成都体验到正宗的德国啤酒节,还品尝到地道的四川小吃,这种混搭特别有意思”。来自德国的游客托马斯举着硕大的啤酒杯笑道:“太不可思议了!我尝到了地道的巴伐利亚啤酒。”
▲2025年10月3日,成都东郊记忆火车头广场前用老式电视布置的打卡装置 杨译焮 摄
东郊记忆引入了本地潮牌1807总部,1807深度融合街头文化、嘻哈音乐与艺术元素,在这个假日,也是潮人络绎不绝。1807全国渠道负责人刘茜宁说,东郊记忆作为一个集音乐、美术、戏剧、国潮等文化形态于一体的多元文化园区,与1807所倡导的街头文化和潮流态度高度契合。
以“人的尺度”,如何一路向“新”?
数据是对东郊记忆火热流量的真实写照:2024年,园区全年举办活动超2500场,吸引游客1700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近920万人次(日均超5万人次),同比增长10.5%,外地游客占比超5成,年轻群体占比超8成。
更令人惊喜的是,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近3小时,人均消费额较改造前增长217%。园区入驻商企超300家,其中包括21家全国首店、23家西南首店。
“泼天流量”的背后,折射出一座园区深度参与城市更新的“进化轨迹”,更反映出一座园区乃至一座城市更为底层的发展逻辑——聚焦人的需求,尊重人的尺度,兼顾经济辐射力与人文影响力,实现“双重跃升”。
▲2025年10月3日,市民游客在东郊记忆成都墙前拍照 杨译焮 摄
在东方正火董事长马建强看来,“美好的园区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漫长的生长过程,也需要足够的战略定力。”谈及东郊记忆的进化路径,马建强分享道,“东郊记忆并非瞄准一个文旅消费的地标,而是打造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高地’与‘产业中心’,既贴近大众的真实需求,又与城市的雄心同频。我们始终认为,高度尊重人的需求和商业原则,打造多元的消费场景、文化场景和科技场景,是东郊记忆持续进化的关键。”
“随着东郊记忆的发展,东方正火的身份也在逐渐转换。可能前几年我们更多是作为园区的运营者和服务者,之后我们会逐步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链主’。当然这一切,离不开团队的力量与长期付出,亦需要不同的‘掌舵者’在各个专业领域全身心投入、深耕细作。”马建强表示。
如今,东郊记忆正在谋划更精彩的未来,通过布局“数字化”“音乐+”“新消费”等场景,加快文商旅体融合发展,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厂房,正朝着时尚产业新高地稳步迈进。
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已成为历史,烟火氤氲的文旅新地标正书写当下。
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编辑 邓旆光
发布于:北京市线上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